度假区海宴社区立足小院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度假区妇联以改善庭院环境面貌为根本,以爱国卫生运动“七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大渔街道特色乡村文化风貌,开展独具特色和亮点的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海晏村作为滇池东岸唯一一个紧邻滇池且较完整保留了云南民居特色风貌及滇池渔业文化特点的传统村落,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小院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凝聚巾帼聚合力
庭院建设展新颜
美丽庭院创建看似是妇女家庭之小事,实则是推动村风、民风改善,提升村(居)民素质之大事。社区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理念,充分发挥各领域党员力量和妇联组织引领、服务、联系职能,以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为抓手,以“庭院布局美、庭院风貌美、环境卫生美、家风文明美、庭院经济美”为主题,聚“散沙”成“高塔”,汇“点线”成“方圆”,以共治促共享,让“美丽庭院”建设走进千家万户,以庭院美带动人居环境美,共同发展庭院经济,凝聚产业发展的组织合力。
基层治理出实效
人居环境焕美颜
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展社区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打造整洁、美丽、宜居的社区环境。积极发挥巾帼志愿者作用,对重点街巷、河道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清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选植增绿,彰显庭院特色,引导庭院环境从“整洁外在美”转变为“特色内涵美”;对入村街巷、青石板路两侧进行升级改造,新增卫生公厕和消防通道,更换老化照明设备,全面推进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构建宜人的街巷尺度与空间形态,将生活、文化空间相结合,打造云南范儿生活美学体、昆明文旅新地标。
乡风文明新气象
润泽海晏千万家
美丽的古渔风光、淳朴的乡风气息,目之所及,一步一景,如同诗画。
“树”
树榜样、带好头。以社区党委、妇联开展的“我家昆明 美丽家园”最美系列创建活动为契机,“党员、运营公司、社区干部”带头,以10家美丽庭院为榜样,积极鼓励其他庭院加入创建。“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评选活动,让身边典型带动身边人弘扬家庭美德,倡导文明和睦家风。利用新媒体矩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展示美丽庭院建设成果。
“帮”
帮邻里、淳乡风。深入实施“帮帮有女”工程,区、街道、社区妇联三级联动,积极宣传引导鼓励妇女创业就业,为有资金困难的居民群众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指导帮扶,举办妇女就地创业、高素质女农民、妇女刺绣等家政技能培训30余场次,提升妇女综合能力素质和创新创业信心。
“兴”
兴庭院、兴产业。挖掘培育带动增收女企业家和“巾帼创业带头人”。青美术馆妇委会主任沙莎作为“云南省巾帼云品创业导师”,举办的“滇池风土艺术季 滇池巾帼云品市集”,辐射带动更多当地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增效益
庭院经济促振兴
“优”品类提升“高”产值
“树与海”庭院将绿植景观与滇池风光完美相融;“青美术馆”将海晏的青春活力和传统乡村文化构筑巧妙结合。“云炉土窑柴火面包”将传统民居、现代气息与绿色理念相结合,全麦食材融合着果木的天然香气,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更能体验海晏独具自然特色的古渔文化。“贝丘渔场”更贴近年轻人,每当夕阳西下,面朝滇池,金色余晖洒满湖面,成为情侣们感受海风微拂的浪漫时刻不可错过的打卡圣地;“落日拾光”庭院将海晏的美丽落日融入庭院建设之中,为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在日落时分提供静享慢时光,在夜幕降临欣赏点点星空的绝美庭院。
“老”产业突破“新”转型
“十年禁渔”行动,对世代以渔业为生,且钟爱老酱鱼的海宴村民带来些许的生活改变。如何传承传统饮食文化,海宴妇女群众立足实际,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将向外采购的新鲜食材巧妙融入传统古渔文化元素庭院建设,完美展示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同时,还将电商直播、快递代理、手工传承等新业态植入庭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保”特色推动“稳”增收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设家园,增加乡村“颜色”,提升乡村“颜值”,积极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方寸地”,种花卉、造盆景,将爱好变成产业,将产业变成风景。打造的“七彩落霞”“网红沙滩”热门打卡景点,年吸引游客量超200万,带动消费1亿元。
如今的海晏村已正式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文化为基打造“海晏生态人文创意村”的全新发展定位与前景,“美丽庭院+文旅融合”独特优势彰显。下步,度假区妇联将继续按照“分级打造、分类实施、示范引领”的原则,持续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做好庭院经济文章,深入践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依托辖区湿地景区等资源,打造更多优质生态体验场所,不断提升文化、文创、文旅价值,因地制宜打造出保持乡土风貌、体现乡韵乡愁的生态文旅,充分发挥巾帼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柔性引擎”,浇灌乡村振兴孕育“巾帼之花”。